说起来你可能还记得几年前有个特别火的“神童”新闻——一个10岁就考上大学的小姑娘,叫张易文。
当时好多人都惊叹这孩子是不是天降奇才,但现在回头看看,整件事的发展轨迹真是让人感慨。
现在这姑娘怎么样了呢?其实挺让人唏嘘的。
她毕业后在父亲开的私塾里当助教,但月薪只有1000块钱。
不是机构不给开高工资,最初说好的是2000,但因为小姑娘越来越叛逆,上班有一搭没一搭,上课应付、批作业敷衍,最后被扣得只剩一半。
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一个曾经的天才会变成这样?其实答案早就埋在她成长的每一步里。
这就要从她的家庭说起了。她父亲老张是北大博士,母亲也是高知,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有期待本来很正常。
但老张的执念特别深——他自己8岁学完中小学课程,后来考上北大又硕博连读,所以一心希望女儿复制甚至超越自己的路。
于是从张易文4岁开始,她就被带离幼儿园,由父母在家亲自教。
说实话这孩子确实聪明,一年就认了2000多个字,老张一看更来劲了,索性辞职回商丘老家开了个私塾,一边教别人,一边全力培养女儿。
聊到这不得不说说老张的性格。身边人说他聪明但刻薄,见不得别人笨,也没什么朋友。
这种性格也投射到他对女儿的教育上——急于求成、缺乏耐心。
而小张易文呢,虽然学得快,但没有伙伴、没有游戏,童年只有书本和父母的期望。
高压之下,9岁那年她第一次被推上高考考场。
那天场面挺轰动的,媒体和家长围着这个矮小的女孩,一口一个“神童”,老张在一旁侃侃而谈自己的教育心得。
但结果呢?172分——数学31,英语37,语文46,综合58。
成绩出来那一刻,之前所有吹捧都成了打脸的巴掌。
老张脸上挂不住,勉强解释“孩子只是学得粗浅”,但明眼人都看得出:这孩子被拔苗助长,根本还没准备好。
可老张没停下。他又把9岁的孩子送进高考集训机构猛补4个月,第二年再战。
这次352分,通过单招进了一所私立专科学校。
说到这里真要插一句:这种单招考试门槛极低,试题简单到几乎保送入学,其实完全配不上她的潜力。
但老张在乎的不是适不适合,而是“10岁上大学”这个名号。
大学三年才是真正撕裂的开始。
你想想,10岁的孩子生活在十八九岁的群体中,怎么可能融入?
她不会打饭、不会社交,被孤立、被议论,连吃饭都常抢不到菜。
虽然有好心的室友帮她,但那种无处不在的格格不入感,彻底压垮了她对学习的热情。
她越来越沉默,后来干脆躺平——能学多少学多少,不再挣扎。
毕业时成绩只是合格,远非优秀。
更遗憾的是,小时候媒体镜头前还会笑的女孩,大学期间几乎再没露过笑容。
13岁毕业找工作时,根本没有单位敢要这么小的孩子。
老张只好把她安排进自己的私塾当助教。
但此时张易文已极度厌学,甚至对父亲规划的人生充满反感——她迷上动漫,渴望同龄人的快乐,拒绝再走父亲定的“20岁读博士”之路。
于是出现了开头那一幕:消极工作、工资被扣、只剩1000元月薪。
有家长私下提醒老张“带孩子出去玩玩吧,别困住她”,但老张似乎仍沉浸在自己设定的天才叙事里不肯醒来。
整件事最让人痛心的是什么?并不是神童“陨落”——张易文从来就不是天生神童,而是一个被加速催熟的孩子。
她4岁识千字、10岁上大学,表面是奇迹,背后却是童年缺失、社交真空、情感被压抑的代价。
类似这样的案例我们见过不少,比如几年前同样被广泛报道的“少年班天才”,其中许多人后来坦言并不快乐。
所以话说回来,教育从来不是跑得越快越好。
张易文的故事像一面镜子,照出那些被忽略的真相: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堆积,还有成长中的体验、挫折、友谊和自我探索。若硬要绕过这些,即使短期赢得掌声,长期可能付出更大代价。
如今再看张易文——那个4岁自学、10岁上大学、13岁毕业的女孩,其实最需要的或许从来不是更早毕业,而是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童年。
华林优配-股票配资公司官网-最大的线上实盘配资平台-专业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