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到“掐尖”这词,我就忍不住想乐。
把它安在教育上,总让我想起菜市场大妈挑黄瓜的样子。
你看她们,眼神尖得很,一根根摸过去,直溜翠绿的就往袋里塞,剩下那些歪瓜裂枣全扔一边。
教育要是全按这套来,麻烦可就大了。
因为学生不是黄瓜,未来也不是买菜那么简单。
可偏偏,好多学校、家长,甚至地方教育局,都爱用这种“掐尖思维”自我安慰,好像把最拔尖的人凑一块儿,就能一劳永逸,人人都能过得顺顺当当。
有些学生和家长就说了:高考不就是典型的掐尖吗?分数最高的进清华北大,剩下的去普通一本,逻辑完全一样。
为啥中学就不行呢?
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,掐尖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手。
高考是等你读完十二年书才下手,相当于马拉松跑到终点再筛选;中学就开始掐,甚至小学五六年级就搞重点班,这就好比你刚系好鞋带,人家就告诉你没资格上赛道,麻烦请到边上去站着。
差距就在这儿摆着。
一、优等生不是工具
总有人说,优秀学生也有人权,没义务天天给别人当榜样。
这话没毛病,谁的青春不是在焦虑、冒痘、熬夜里熬过来的,凭啥他们就得被捆成“正能量示范包”?
但你仔细瞅瞅,掐尖带走的不只是学生,连带着优质师资也被一并抽走了。
那些“超级中学”给老师开的条件,比相亲角的择偶标准还诱人:家属能安排进电力局,子女能进附属幼儿园,工资奖金一大堆,教的还都是最省心的学生,纪律好、成绩高,基本不用费啥心思。
结果呢?
普通高中留不住人,县中更是成了“教育荒地”。老师一走,教学质量跟着雪崩;优等生一走,学习氛围也散了。
这就导致在同一个省里,教育鸿沟越挖越深。
有人说,这跟公平没关系,是市场规律。
但你得明白,教育的逻辑和市场逻辑不是一回事。市场里,强者可以越来越强,弱者自然被淘汰。可教育要是照搬这套,就等于承认有一大批孩子天生就是“陪跑”的,压根没翻身的机会。
十几岁的孩子,就算今天数学只考三四十分,说不定明年突然开窍,靠努力就能逆袭。但掐尖制度等于提前给他们判了死刑:
不好意思,你的人生剧本早就写好了,永远没机会。
二、希望的坍塌
教育的残酷,不在于题目有多难,而在于它塑造的心理暗示。
普通中学的孩子,本来还能有点“也许我能追上去”的幻想,可一旦掐尖,这点幻想就彻底被摧毁了。大家都清楚,好大学的门票其实早在初中分班那一刻就被抢走了。
剩下的人心态崩了,学习成了“陪跑任务”,干脆破罐子破摔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家长的焦虑。
既然掐尖是硬道理,那自家孩子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
于是幼儿园学小学内容,小学学初中内容,初中就开始上高数。孩子天天泡在培训班里,晚上十点还在背单词。在最该长身体的年纪,硬生生被绑在椅子上,眼睛近视了,脊椎也侧弯了,心里对“学习”这两个字只剩下恶心。
掐尖教育制造出来的,不光是优等生,还有一整代对知识失去好奇心的孩子。
问题是,花这么大代价换来了什么?多筛选出了几十个天才?
就算是这样,能支撑国家未来的,也绝对不是这几十个天才,而是无数个普通人。
因为社会是一个生态系统,不是盆景。国家要发展,不光需要栋梁大树,还得有灌木、野草、青苔。
而掐尖毁掉的,恰恰就是这个生态。
三、为什么禁止掐尖
所以你会发现,教育部为啥三令五申打击“跨区域招生”、“重点班快慢班”?为啥要搞“阳光招生”和“县中振兴”?
逻辑很简单:效率可以少一点,但公平不能没有。
效率是短期收益,公平才是长期稳定的基石。
县中如果彻底不行了,意味着广大基层的孩子就失去了教育机会。一个省会的超级中学,或许能出几十个清华北大生;但县中如果普遍垮掉,意味着几万、几十万孩子的未来彻底没了指望。
一个国家能不能长远发展,看的是普罗大众能不能保有希望,而不是几个天才能不能被筛选出来。
中考分流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政策本意是让不同的孩子走不同的赛道,但家长不敢接受职高,因为社会就业环境对职高生天然不友好。于是,国家也不得不从“一刀切”的刚性政策逐渐松绑,逼着学校去适应社会需求。
教育改革的方向很明确:
宁可效率差一点,也要保证每个孩子别在青春期就被“宣判”了未来。
说到底,掐尖的逻辑太有诱惑力,短期来看成绩漂亮,升学率好看,校长能升官,家长能炫耀,老师也省心。
但往长远了看,这就是拆东墙补西墙,最后把大多数孩子的希望都砸烂了。教育一旦让孩子觉得“没进重点,这辈子就没戏了”,那可比题目难、作业多可怕多了。
我常常想,教育真正要守住的底线,不是培养出多少个状元,而是让每一个孩子心里都留有一句话:“我还有机会。”
哪怕只是留在普通县中,哪怕成绩一般,也要让他们相信:努力还有意义。
不然的话,掐掉的不仅仅是“尖”,更是希望本身。
你们说呢?
华林优配-股票配资公司官网-最大的线上实盘配资平台-专业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